为后(17)(1 / 2)

为后(17)

自腊月以来,兵部就加班加点批量赶制新式兵器,正月过后便是紧锣密鼓地将新式兵器秘密送往大同、蓟辽两处。拿到兵器并接到太后密旨的两位总兵迅速安排将士适应新式兵器,并调整作战方式。及至仲夏,两位总兵麾下已有相当数量的将士熟练掌握新式兵器并且能够组织起有效的攻防。

李秋实看过二人密折后,大喜过望,遣人召兵部尚书进宫。待兵部尚书踏入乾清宫后,看到李秋实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绘有大梁边境与鞑靼、女真的舆图。

“臣拜见太后娘娘。”兵部尚书恭敬地向李秋实行了一个端端正正的礼。

“起来吧,”李秋实将两位总兵的密折拿给兵部尚书,“你先好好看看镇北侯和蓟辽总兵的密折。”

兵部尚书接过密折,细细阅读,良久后才双手捧着折子将它们递回。

“娘娘,臣已看完了。”

李秋实接过密折,扔在桌案上,说出来的话让兵部尚书猛然擡头。

“吾不愿任由大梁将士继续被动防御北方外族,欲令之率先向北进攻,不知爱卿以为如何?”

当天晚上,乾清宫的灯火亮了一整夜,李秋实又召来兵部左右侍郎,四人就战事安排探讨至天蒙蒙亮,方走出乾清宫。兵部尚书及两位侍郎直接去太和殿上早朝,李秋实去找临时送到坤宁宫住宿一晚的小皇帝,随后带着小皇帝去太和殿上早朝。

这个早朝注定要被记载于史册之上——早朝一开始,李秋实就宣布将派兵攻打鞑靼。早就通好气的兵部尚书、兵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一齐走出官员队列,躬身行礼,高喊“太后娘娘圣明”。犹如一枚炸弹被投入到深水之中,官员队伍里也被激起一片言论的水花。

“贸然开战不可取,娘娘三思啊——”

“太后娘娘,臣欲请战!”

“臣附议!”

“娘娘尽管下令,臣必全力执行!”

……

一声尖利高亢的“肃静——”打断了朝臣们的声音,被打断的大家骤然安静下来,齐齐看向凤座上的李秋实。

“各位不必再有争论,”李秋实站起身,甩了甩袖子,“吾意已决,传令,命大同总兵孟瑾年派兵进攻鞑靼,蓟辽总兵镇守对女真边境,防止其趁机南下,八百里加急。户部负责筹措军需粮草,筹措完毕后交于兵部。对鞑靼宣战檄文由翰林院负责撰写。各位爱卿可有异议?”

朝堂上鸦雀无声。

“看来诸位并无异议,那就希望各位能够勠力同心,共抗外族,解我大梁之忧。此战关乎江山社稷,若吾发现有危害战局之人,必严惩不贷。”

“臣遵旨。”大臣们乌压压地跪倒一片,都向太后表明忠心。

见再无旁事,李秋实带着小皇帝离开,殿前大太监用尖利的声音高喊:“退朝——”

早朝结束后,李秋实召来了前年恩科的状元,宋启明。宋启明本就是明益钧生前钦点的状元,明益钧驾崩后成了李秋实的心腹。今春春闱后新科一甲及二甲中传胪到第十名进入翰林院,先前恩科进士及第的前十人便提前授官或调职,宋启明便因此升任为翰林院侍讲。

李秋实打量着宋启明。年轻的前科状元身着鹭鸶补官服,头戴乌纱帽,行过礼后就笔直地站着。

“陛下已经四岁,需要开蒙习字了。吾欲为其择伴读,并延请爱卿为陛下开蒙。”

“臣领旨。”

第二日上午,圣旨下发,择镇北侯世子、户部尚书长孙、兵部尚书长孙为天子伴读,命翰林院侍讲宋启明为天子开蒙,三位伴读接旨后当天下午即进宫,居皇子所,旬日中有一日可归家。三个小朋友当天下午在乾清宫拜见太后,而后被宫人领入皇子所。

当天晚上,李秋实由秋白为她按摩头部。

“秋白,我没记错的话,你当年在镇北侯亲卫中各项都是最优吧?”